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談一談健康食品和飲食謬誤


最近門診來一位男大生,主訴是睡眠問題,我診脈後詢問飲食部分,他便拿出四樣健康食品:馬卡、膠原蛋白、鋅片、精氨酸,很明顯有特殊需求,但我還是花時間幫他重新建立飲食觀念及刪減健康食品,突然覺得很多病人都被健康食品給誤導了,一定要好好講講。

健康食品健康嗎?

首先必須把健康食品當作藥品看待,一般健康食品都是以高濃度、濃縮、高吸收方式製作,效力其實和藥品一樣,差別只是沒有藥證,因此很容易流通市面讓一般業者販售和推銷,因此若要服用這些健康食品,先決條件就是有缺乏營養素的狀況下食用,若沒有缺乏情況下服用,有可能會有中毒或過度累積在身體的狀況發生,特別是一次吃一堆營養食品的民眾,這些健康食品交互作用下很難保證不會有問題。

可是連營養師都推薦耶!

蕭醫師是營養師出身,看到現在許多營養師跟著行銷健康食品實在覺得無奈,這樣過度強調某種營養素,然後缺乏診斷只會造成很多問題。
所以健康食品絕對不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仙丹,健康食品其實是一種藥物,不是健康的食品;臨床上常見到病人一臉懷疑的問醫生常吃藥會不會傷身,但都不曾懷疑過自己每天吃四五種健康食品,只能說現在廣告太厲害了。
談到飲食謬誤這部分,我門診上遇到越來越多年輕型虛勞、肌少症肥胖的病人,常見到的原因就是長期飲食不均衡,例如早餐都不吃、節食亂減肥、沒有攝取正確營養等等。
有些病人會說:有阿,我三餐都有吃啊!一問之下就是吃一堆澱粉類的食物,或是吃一堆水果還覺得很健康;這一方面歸咎於台灣的食物太多樣,隨便一塊麵包珍奶、蔥油餅就當一餐,一方面歸咎於營養教育還在強調飲食金字塔中的全榖雜糧類最多,每天要吃2~4份水果的舊觀念,卻沒想到過度的澱粉類和果糖,才是造成身體慢性疾病元凶,台灣的水果甜度都可以媲美蔗糖了,反到責怪起蛋豆魚肉類吃了會胖會血脂高。
因此常見到很多慢性病的病人,說每天吃很清淡,只吃麥片、果汁精力湯、雜糧麵包當作正餐,然後抽血報告永遠紅字,人越來越疲倦,膝蓋開始沒力,皮膚越來越差,不知道怎麼辦時看到廣告買一堆健康食品服用,最後來到門診希望吃看看中藥會不會好。
飲食衛教才是最重要的,開藥後我都會花許多時間幫病人算一天營養量攝取,及建議食物項目,大部分虛勞及慢性疾病都是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或攝取過度醣類造成的各種問題;民以食為天,要請大家好好正視自己的飲食。

子宮避孕器造成的免疫反應



上個月來一位病人裝了密蕊娜子宮避孕器後,出現頭痛、發燒、咽痛、全身疼痛等狀況,因脈象及過去經驗讓我懷疑是子宮避孕器造成的過敏,但對方婦產科醫師持相反意見,後續病人出現甲狀腺亢進、淋巴結腫大、心悸、腹瀉等狀況,第二診拿了一週中藥便消失了。

這個月回來告知身體自行排出避孕器後,上述症狀全部消失,新陳代謝科也提到之後不用吃甲狀腺藥物,這樣看來是避孕器造成的過敏反應。

一般傳統型子宮避孕器避孕方式是藉由產生無菌性發炎方式來減少精子活性,但有許多人對其含銅材質過敏,因此才有之後的密蕊娜避孕器誕生,以不含銅材料,定量釋放黃體素方式來達到避孕或治療子宮肌腺症等疾病,但仍有出現不良反應案例;例如我門診中有遇到長期前額頭痛、長期咽喉炎等病例,依照蜜蕊娜普遍使用情形來看,可能有相當多人因避孕器材質或黃體素過敏而未被診斷出來。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腸胃問題也會造成關節疼痛?




最近門診來一位全身性關節疼痛的病人,主述為右半邊疼痛已兩年,自述從某次落枕後開始,疼痛範圍漸漸蔓延包含右頸項、前額、右側臉頰、右肩肘腕、右髖前及膝踝,尤其以頭頸部疼痛最明顯,這兩年來中西醫治療不斷,包含教學醫院小針刀治療10次、

增生療法、復健、民俗療法等等,西藥從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到最後被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及身心科,期間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及乾燥症;服用藥物包含奎寧、鎮定劑等藥物,近日改用抗癌藥(mtx)治療,但疼痛仍無緩解,甚至有加重狀況。

剛開始前三次治療改善效果不明顯,重新診斷後判斷為腸道蠕動不佳,身體發炎物質無法代謝及腹腔張力緊繃造成的疼痛,其中也包含西藥影響腸道蠕動的因素,便請病人開始停服西藥,多喝水、減少麩質類食物及加工食品,並開立排毒清腸藥物;一週後回診表示右半邊疼痛感銳減,睡眠也較過去明顯改善。

一般來說關節疼痛除了考慮因勞動、運動造成的損傷,如肌肉、骨骼、神經等問題;從內科角度來看,外感、內臟發炎、免疫問題同樣要考慮,尤其是長期疼痛不癒,更要注意可能是後者因素,治療診斷上仍須交由醫師判斷,避免延誤治療喔!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看見,不等於看清,從一則眩暈病例談起。



天旋地轉的感覺總讓人害怕,相信有許多人都曾眩暈過,甚至是經常性發作,探討其病因有相當多種,例如貧血、高/低血壓、內耳前庭系統疾患、心律不整等等,皆需依賴醫師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最近門診來一位病人:60歲的周先生飽受眩暈所苦已兩年,嚴重時無法出門,在去年年底被發現有聽神經瘤,經開刀切除後,眩暈仍無改善,西醫懷疑因過去腫瘤壓迫的後遺症所致,後續嘗試各種治療仍未好轉,這次由同事介紹便前來就診。

患者外觀面色蒼白瘦弱,診脈偏脈弱無力,於是詢問飲食狀況:自述三餐皆由家人打理,過去膽固醇較高,因此家人烹煮較清淡;於是我便開立一週健脾胃及補養氣血用藥,並強調多補充高蛋白類食物。

一週後病人進診間,面色較為紅潤,說話聲音也較清晰大聲,之前困擾許久的眩暈,這週明顯改善,我便開立前次藥物請病人續服。

影像學及抽血檢驗經常可以給醫師作為治療參考依據,但臨床上也常遇到徘徊在各科的病人,拿著各種檢驗單和診斷放到醫師面前,有時候太多訊息不如重新思考,往往才能找出治療的方向。

#真澄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眩暈


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惱人的慢性蕁麻疹


 

每個人都曾經有蕁麻疹的經驗,有些是食物過敏造成:如海鮮、花生、酒;也有些是藥物、壓力、溫差、賀爾蒙變化引起的;總之,造成蕁麻疹的原因相當多種,通常西醫開抗組織胺就能緩解,但仍有一些是頑固性的蕁麻疹,經常找不出原因,治療思考上會考慮是否有其他發炎疾病干擾著。

最近來一位50歲的病患,主訴蕁麻疹已經超過半年,發作位置在關節處附近,外觀膨起色紅,嚴重時臉頰也容易發紅,症狀在夜間或天氣悶熱時容易發作,走訪中西醫治療無效,曾被台大風濕免疫科診斷為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但抽血數值無異常,服用西藥4小時後仍容易復發,最近因同事介紹便前來就診。

我診察脈象呈現外感症狀,於是詢問鼻涕頭痛情形,患者自述長期過敏性鼻炎且吹風容易頭痛,且脈象也夾帶著滑數感,整體屬於外有風寒內有腐穢蘊熱,白話一點就是感冒一直沒好,體內又太多廢物沒代謝掉,便開立一週藥請病人服用,並囑咐減少難消化食物及堅果、酒類。

一週後病人回診,提到蕁麻疹症狀緩解且發作恢復時間縮短,鼻涕、頭痛程度減,我便續開立前次藥請病人服用。

從以上病例可了解,有些頑固型疾病要考慮是否有慢性發炎及感染,彼此可能有相關性;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如果外來的細菌病毒侵襲身體後,若沒有即時治療好,或是生活飲食不注意,便會加深入侵身體的程度,甚至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造成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疾病突然出現,且治療效果不佳;這樣的頑固性疾病經常被西醫診斷為免疫疾病、自律神經、內分泌等問題,或許從中醫觀點來看,只需找出最初的感染源加以處理即可。

分享一下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關於中醫治療疾病就像剝洋蔥一樣:http://bofanghsiao.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