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為什麼這裡也癢,那裡也癢!


從五月份開始,門診上多了很多皮膚病的病人,從十二節氣來看,四月中穀雨到最近七月的小暑,氣候都會偏向高溫夾濕的狀況,因此特別會影響一些體質偏濕熱或是體內陰質不足的病人,陰質不足包含長期營養不良、老人、貧血、經常熬夜、賀爾蒙不足的人;其他特殊的還有夾瘀熱的病人;另一種是經常出入冷氣房又愛喝冷飲類型,屬於夾寒夾濕型,如這次案例,主述因感冒咳嗽痰多前來就診,過去經常容易感冒,伴隨腳踝長期不癒的濕疹,且近期搔癢色素沉澱明顯,用藥上除了解表散寒外,酌加一些散濕藥,一週後就明顯改善。

中醫在看待皮膚病上,是先講求診斷證型才能用藥,所以收集病人資訊,包含脈診、生活史、飲食、慢性病、開刀史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要是您的醫生很囉唆東問西問,那是因為他在釐清您身上發生什麼問題喔!

#中醫治療皮膚病

#個人化治療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嘴破就是火氣大嗎?

 


    最近初診來一位病人,主訴反覆性口腔潰瘍,服消炎藥仍未改善,脈象顯現水氣多夾雜寒象,詢問之下經常下肢水腫、畏風、小便不利、頭痛,仔細觀察口腔潰瘍狀況並非是單一潰瘍點,比較像是牙齒邊緣摩擦造成,因此為頰黏膜水腫造成摩擦潰瘍,開藥以解表利水為主。

    一週後回診表示下肢水腫及口腔潰瘍症狀緩解許多;此類病例多以肥胖女性為多,尤其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看到這類狀況,甚至伴隨月經異常、手腳痠痛等問題,基本上就是水液代謝出現了問題,除了加強利水外,減少生冷食物、增加高蛋白飲食及調補脾胃是必須的。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如何減少AZ疫苗造成的不適?



前天接到公會通知去打疫苗,打完後立刻服用中藥,喝大量的水,之後重訓稍微出汗,當天繼續看診,24小時僅出現短暫低燒約36.9~37.9,第二第三天體溫約為36~37度之間,無明顯不適,無頭痛、身疼狀況,沒有影響連續看診狀態,之後院長同樣注射疫苗,服用中藥配合飲食也僅出現短暫低燒,沒有影響看診品質,以下統整幾個心得和大家分享:


1.發燒是必然的,但只要沒有出現不適,如頭痛、身疼、飲食不振、眩暈,僅出現低燒是沒有關係的,這部分中藥可以明顯降低疫苗出現的不舒服,但重點在於打完針要立刻服用,很多人都等症狀出現才吃藥這是來不及的,這次我和院長注射後直接喝水藥,後續配合中藥粉服用,可以確定中藥的效果明顯;若是一般民眾要處理疫苗後的不適,注射後馬上服用普拿疼也是一個好方法。

2.注射後可輕度運動出汗,發汗法常是中醫處理初期外邪入侵的方式,藉由運動輕微出汗可增加身體代謝。

3.多喝水,保持大小便通暢,注射前後請大量喝水,一天要喝3000~4000cc,本來有排便不暢的人,最好還是在注射前給醫師調整藥物一下,藉由大小便通暢也能減少持續高燒等不舒服狀況。

4.三餐飲食均衡,蛋白質要吃夠,足量的蛋白質可提高身體代謝率,也能減少疲倦感。

5.注射後請早點睡覺,醫師沒做到不過還是請大家要做到喔!

皮膚癢和身體太冷有關?



最近處理三位病人的皮膚癢都是使用大熱藥處理,包含乾薑、附子等藥物,但病人外觀及問診都沒有寒象依據,脈象上呈現有力且勁,仔細診脈過程中發現是寒極似火的假象,並非一般認為是火氣或是身體太濕才會有皮膚病的想法;這三位病人之前有的被診斷紅斑性狼瘡、有的長期服用西藥或清熱中草藥仍未改善。

究其原因,其實是身體循環及排除廢物功能下降,而造成持續的免疫反應,只要提高身體機能,自然能排除這些過敏原,這也是中藥相對於西藥強勢的地方,能達到加強全身性的循環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減肥重點不在於體重



別再盯著體重的起起伏伏了!

什麼是正確的減肥方式呢?重點在於減少脂肪的堆積。

過多的脂肪會導致代謝症候群及其他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抗性增加、多囊性卵巢等等,因此著眼於脂肪的消除、提高身體代謝率才是正解,而並非坊間流傳的減重秘方,像是吃什麼可以排很多宿便、168節食法、或是一些特殊藥物造成水分及蛋白質過度流失或降低腸胃道功能來降低食慾呈現短期假象的體重下降等等。

門診上我會要求病人配合飲食規劃,搭配中藥調整體質,嚴禁節食餓肚子來減肥,這樣才是好的減重方式。

最近的案例是46歲T小姐,數據顯示內臟脂肪破表,基本上抽血應該包含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等問題,骨骼肌率過低,顯示在低代謝率情況下,只增加運動都無助於減重成果,只會呈現所謂「連喝水都會胖」的狀況,經過10週調理後,內臟脂肪下降、骨骼肌上升,雖目前還沒達到標準,但患者體力不佳、倦怠、月經水腫及疼痛都有明顯改善,因此提高身體代謝、減少體脂的減重方式才是保持年輕苗條的正確方法喔!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談一談健康食品和飲食謬誤


最近門診來一位男大生,主訴是睡眠問題,我診脈後詢問飲食部分,他便拿出四樣健康食品:馬卡、膠原蛋白、鋅片、精氨酸,很明顯有特殊需求,但我還是花時間幫他重新建立飲食觀念及刪減健康食品,突然覺得很多病人都被健康食品給誤導了,一定要好好講講。

健康食品健康嗎?

首先必須把健康食品當作藥品看待,一般健康食品都是以高濃度、濃縮、高吸收方式製作,效力其實和藥品一樣,差別只是沒有藥證,因此很容易流通市面讓一般業者販售和推銷,因此若要服用這些健康食品,先決條件就是有缺乏營養素的狀況下食用,若沒有缺乏情況下服用,有可能會有中毒或過度累積在身體的狀況發生,特別是一次吃一堆營養食品的民眾,這些健康食品交互作用下很難保證不會有問題。

可是連營養師都推薦耶!

蕭醫師是營養師出身,看到現在許多營養師跟著行銷健康食品實在覺得無奈,這樣過度強調某種營養素,然後缺乏診斷只會造成很多問題。
所以健康食品絕對不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仙丹,健康食品其實是一種藥物,不是健康的食品;臨床上常見到病人一臉懷疑的問醫生常吃藥會不會傷身,但都不曾懷疑過自己每天吃四五種健康食品,只能說現在廣告太厲害了。
談到飲食謬誤這部分,我門診上遇到越來越多年輕型虛勞、肌少症肥胖的病人,常見到的原因就是長期飲食不均衡,例如早餐都不吃、節食亂減肥、沒有攝取正確營養等等。
有些病人會說:有阿,我三餐都有吃啊!一問之下就是吃一堆澱粉類的食物,或是吃一堆水果還覺得很健康;這一方面歸咎於台灣的食物太多樣,隨便一塊麵包珍奶、蔥油餅就當一餐,一方面歸咎於營養教育還在強調飲食金字塔中的全榖雜糧類最多,每天要吃2~4份水果的舊觀念,卻沒想到過度的澱粉類和果糖,才是造成身體慢性疾病元凶,台灣的水果甜度都可以媲美蔗糖了,反到責怪起蛋豆魚肉類吃了會胖會血脂高。
因此常見到很多慢性病的病人,說每天吃很清淡,只吃麥片、果汁精力湯、雜糧麵包當作正餐,然後抽血報告永遠紅字,人越來越疲倦,膝蓋開始沒力,皮膚越來越差,不知道怎麼辦時看到廣告買一堆健康食品服用,最後來到門診希望吃看看中藥會不會好。
飲食衛教才是最重要的,開藥後我都會花許多時間幫病人算一天營養量攝取,及建議食物項目,大部分虛勞及慢性疾病都是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或攝取過度醣類造成的各種問題;民以食為天,要請大家好好正視自己的飲食。

子宮避孕器造成的免疫反應



上個月來一位病人裝了密蕊娜子宮避孕器後,出現頭痛、發燒、咽痛、全身疼痛等狀況,因脈象及過去經驗讓我懷疑是子宮避孕器造成的過敏,但對方婦產科醫師持相反意見,後續病人出現甲狀腺亢進、淋巴結腫大、心悸、腹瀉等狀況,第二診拿了一週中藥便消失了。

這個月回來告知身體自行排出避孕器後,上述症狀全部消失,新陳代謝科也提到之後不用吃甲狀腺藥物,這樣看來是避孕器造成的過敏反應。

一般傳統型子宮避孕器避孕方式是藉由產生無菌性發炎方式來減少精子活性,但有許多人對其含銅材質過敏,因此才有之後的密蕊娜避孕器誕生,以不含銅材料,定量釋放黃體素方式來達到避孕或治療子宮肌腺症等疾病,但仍有出現不良反應案例;例如我門診中有遇到長期前額頭痛、長期咽喉炎等病例,依照蜜蕊娜普遍使用情形來看,可能有相當多人因避孕器材質或黃體素過敏而未被診斷出來。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腸胃問題也會造成關節疼痛?




最近門診來一位全身性關節疼痛的病人,主述為右半邊疼痛已兩年,自述從某次落枕後開始,疼痛範圍漸漸蔓延包含右頸項、前額、右側臉頰、右肩肘腕、右髖前及膝踝,尤其以頭頸部疼痛最明顯,這兩年來中西醫治療不斷,包含教學醫院小針刀治療10次、

增生療法、復健、民俗療法等等,西藥從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到最後被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及身心科,期間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及乾燥症;服用藥物包含奎寧、鎮定劑等藥物,近日改用抗癌藥(mtx)治療,但疼痛仍無緩解,甚至有加重狀況。

剛開始前三次治療改善效果不明顯,重新診斷後判斷為腸道蠕動不佳,身體發炎物質無法代謝及腹腔張力緊繃造成的疼痛,其中也包含西藥影響腸道蠕動的因素,便請病人開始停服西藥,多喝水、減少麩質類食物及加工食品,並開立排毒清腸藥物;一週後回診表示右半邊疼痛感銳減,睡眠也較過去明顯改善。

一般來說關節疼痛除了考慮因勞動、運動造成的損傷,如肌肉、骨骼、神經等問題;從內科角度來看,外感、內臟發炎、免疫問題同樣要考慮,尤其是長期疼痛不癒,更要注意可能是後者因素,治療診斷上仍須交由醫師判斷,避免延誤治療喔!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看見,不等於看清,從一則眩暈病例談起。



天旋地轉的感覺總讓人害怕,相信有許多人都曾眩暈過,甚至是經常性發作,探討其病因有相當多種,例如貧血、高/低血壓、內耳前庭系統疾患、心律不整等等,皆需依賴醫師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最近門診來一位病人:60歲的周先生飽受眩暈所苦已兩年,嚴重時無法出門,在去年年底被發現有聽神經瘤,經開刀切除後,眩暈仍無改善,西醫懷疑因過去腫瘤壓迫的後遺症所致,後續嘗試各種治療仍未好轉,這次由同事介紹便前來就診。

患者外觀面色蒼白瘦弱,診脈偏脈弱無力,於是詢問飲食狀況:自述三餐皆由家人打理,過去膽固醇較高,因此家人烹煮較清淡;於是我便開立一週健脾胃及補養氣血用藥,並強調多補充高蛋白類食物。

一週後病人進診間,面色較為紅潤,說話聲音也較清晰大聲,之前困擾許久的眩暈,這週明顯改善,我便開立前次藥物請病人續服。

影像學及抽血檢驗經常可以給醫師作為治療參考依據,但臨床上也常遇到徘徊在各科的病人,拿著各種檢驗單和診斷放到醫師面前,有時候太多訊息不如重新思考,往往才能找出治療的方向。

#真澄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眩暈


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惱人的慢性蕁麻疹


 

每個人都曾經有蕁麻疹的經驗,有些是食物過敏造成:如海鮮、花生、酒;也有些是藥物、壓力、溫差、賀爾蒙變化引起的;總之,造成蕁麻疹的原因相當多種,通常西醫開抗組織胺就能緩解,但仍有一些是頑固性的蕁麻疹,經常找不出原因,治療思考上會考慮是否有其他發炎疾病干擾著。

最近來一位50歲的病患,主訴蕁麻疹已經超過半年,發作位置在關節處附近,外觀膨起色紅,嚴重時臉頰也容易發紅,症狀在夜間或天氣悶熱時容易發作,走訪中西醫治療無效,曾被台大風濕免疫科診斷為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但抽血數值無異常,服用西藥4小時後仍容易復發,最近因同事介紹便前來就診。

我診察脈象呈現外感症狀,於是詢問鼻涕頭痛情形,患者自述長期過敏性鼻炎且吹風容易頭痛,且脈象也夾帶著滑數感,整體屬於外有風寒內有腐穢蘊熱,白話一點就是感冒一直沒好,體內又太多廢物沒代謝掉,便開立一週藥請病人服用,並囑咐減少難消化食物及堅果、酒類。

一週後病人回診,提到蕁麻疹症狀緩解且發作恢復時間縮短,鼻涕、頭痛程度減,我便續開立前次藥請病人服用。

從以上病例可了解,有些頑固型疾病要考慮是否有慢性發炎及感染,彼此可能有相關性;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如果外來的細菌病毒侵襲身體後,若沒有即時治療好,或是生活飲食不注意,便會加深入侵身體的程度,甚至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造成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疾病突然出現,且治療效果不佳;這樣的頑固性疾病經常被西醫診斷為免疫疾病、自律神經、內分泌等問題,或許從中醫觀點來看,只需找出最初的感染源加以處理即可。

分享一下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關於中醫治療疾病就像剝洋蔥一樣:http://bofanghsiao.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86.html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中醫治療長期失眠病案


 

70歲周先生因長期失眠超過10年前來就診,需服安眠藥但睡眠品質仍不佳,症狀包含入睡困難,睡眠期間醒來又難再入睡、耳鳴、消化不佳;其他病史為心臟動脈輕微阻塞。

由於病人坐下後神情透露出緊張焦慮,我便和對方聊聊工作、家庭,才得知家庭因素經常感到沒安全感,脈象上顯沉緊,為心脾氣虛型失眠,便開立一週藥,搭配針灸調暢緊繃的情緒。

一週後病人欣喜的走進診間,提到這週服藥後入睡所需時間較過去減短,醒來後可再入睡,耳鳴程度也減輕,因此繼續服藥及針灸。

一般來說,西醫定義失眠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為查不出原因,無其他因素造成的失眠;而次發性失眠則包含情緒、精神疾病、腸胃疾患、代謝疾病、服用藥物、疼痛等等所造成的。

在中醫的看法,所有睡眠問題都是有原因的,因此用藥上也是因人而異。以上述病例來看,病人的長期憂慮及年紀增長或飲食不節情況下,心臟及消化系統運作就會衰退,導致身體水液代謝不佳,則容易有水飲堆積,因此處理上只要加強其循環及代謝功能,人自然能入眠。

中醫首重診斷,雖然有西醫醫療數據可作參考,但仍需仰賴醫師診斷技巧,這也是學習中醫充滿挑戰及有趣的地方。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中醫治療骨裂造成的疼痛


63歲王太太,因車禍跌傷造成左側肋骨骨裂已三週,持續服用消炎止痛藥才能減緩疼痛,伴隨眠淺、疲倦、下肢無力、畏風容易頭痛,一天夜尿兩次及帕金森病史。

四診判斷為本身氣虛體弱,外有風寒感冒。白話一點就是本身營養吸收消化差,久了循環下降,又有感冒,造成整體代謝更差;再遇到受傷要復原就更困難,只能借助消炎止痛藥緩解而已。

處方以補氣補脾來增加營養吸收,加入去風寒藥物及酌加補骨用藥即可,一週後回診提到已無須服用止痛藥,肋痛及頭痛已減少許多,體力增加明顯,因此繼續開立一週藥物。

身體有自癒能力,但隨著老化肌力衰退、生活習慣不良、營養吸收不佳、其他疾病干擾等等,都會讓身體循環代謝變差,因此自癒能力會逐漸下降,中藥優勢在於能調整腸胃,增加營養吸收,促進血液循環,並解開風寒造成的頭痛畏風,自然加快骨折恢復速度。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治療痼疾的過程需要多點耐心和堅持



「蕭醫師,謝謝你,我睡覺再也不會痛醒了。」周婆婆說道。

「因為您有堅持下去。」

看診完畢,我看看過去病歷一共兩個半月共七次療程,和過去一些難病比起來,處理並不算久。

但當初周婆婆剛來時,主訴是長期頭痛超過10年,伴隨右側肩膀至手臂遊走性痠痛,夜間明顯。且有長期便秘、睡眠等問題,曾有車禍骨盆碎裂史。因此我預估整個治療時間可能需要超過半年以上。

治療一開始從中藥配合針灸,剛開始疼痛及排便問題有改善,但治療過程中,出現肩部疼痛增加,甚至須服止痛藥、睡眠問題持續不佳;但周婆婆沒有放棄,雖然70歲了,每週都獨自從竹科騎車過來到巨城,下雨、寒流來也是如此,依舊配合針灸及按時服藥。到昨日是第七次療程,疼痛、便秘、睡眠都大幅改善,這多虧她的堅持與信任才有這樣的療效。

治療痼疾的過程,像通往黎明前的道路般,病情經常起起伏伏,需要多一點耐心和堅持才能迎接曙光☀️。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中醫治療肥胖型肌少症病例三則


以下分享三個肌少症肥胖處理病例,雖然還沒達到蕭醫師的目標,但目前這段時間處理已經看到明顯成效;如之前肌少症文章所提,一些疾病包含發炎、水腫、廢物堆積等等,都會影響身體代謝,更加重肥胖及肌少症形成;而中藥優勢在於能調理體質,改善影響身體代謝因子,並增加廢物排出,且合併飲食運動衛教更能增加基礎代謝率,加快減脂增肌效果。

病例一:周小妹妹,15歲,主訴為長期過敏性鼻炎,又長期體重過重,但自行減重效果不理想。並想藉中醫調理合併體重管理改善身體狀況;身體指數紀錄後,明顯發現體脂肪超標、骨骼肌不足,屬於肌少症肥胖,除了使用中藥外解風寒及加強代謝,也重新調整小妹妹飲食及運動觀念,約一個月,病患的鼻過敏、便秘改善,體重、體脂下降、骨骼肌率上升。(照片如下)



病例二:王小姐,34歲,產後一個月仍惡露不盡,合併妊娠糖尿病、脂肪肝、嚴重便秘等問題,體重、內臟脂肪、體脂都超標,骨骼肌不足,經由中醫增加身體瘀濁代謝及衛教兩週,目前已無惡露,排便可每天一次,身體數值皆有改善,其脂肪肝、血糖之後仍會密切監測(照片如下)。



病例三:陳媽媽,46歲,經常左小腿腫脹酸痛一個月,夜間疼痛明顯,難以入眠,合併體重每月持續增加,自行運動也無法降低體重,便前來門診;身體指數同樣體重、體脂、內臟脂肪超標、骨骼肌偏低;經針灸、中藥體質、體重管理兩週,目前可正常睡眠,小腿酸脹幾近全無,體重、體脂、內臟脂肪皆有改善,骨骼肌也提升(照片如下)。



#真澄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疾病及體重管理安全有效

#中醫治療肌少症

#飲食重訓好重要

#蕭醫師也有營養師執照喔 

肌少症有年輕化趨勢



最近發現來門診的病人,普遍都有營養流失的問題,主訴經常是疲倦、水腫、肥胖、痠痛、手腳或下肢無力感、代謝性疾病為主,仔細診察都有蛋白質流失及肌肉不足,而且許多年輕人或正值青壯年的年紀就有這些問題;此外,女性病人甚至出現月經異常的狀況。蕭醫師除了採中藥調理外,飲食及運動衛教也是經常耳提面命的。

什麼是肌少症呢?簡單來說就是肌肉質量、肌力不足,包含蛋白質長期流失或攝取不夠造成,長期下來會加速老化,降低身體基礎代謝率、免疫力、骨骼流失及關節承重不足、心血管問題、血糖不穩定等狀況。

一般來說要先找出肌少症形成原因,包括是否飲食內容不正常,有無攝取足夠蛋白質、曾靠節食或不當服用藥物減重、經常熬夜及不良作息、賀爾蒙或免疫疾病、長期低活動度、老化、腸胃吸收功能異常等等。接著配合中醫治療及強調飲食衛教、並囑咐進行阻力訓練後,都能見到肌肉質量的優化及改善生活品質。

還有肌少症合併肥胖的病患,中醫調理加上飲食運動等衛教後,更能降低內臟脂肪、體脂含量,減少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等風險,這接著後續會分享相關病例。

肌少症肥胖三則病例連結

#真澄中醫診所

#中醫體重管理門診

#中醫治療肌少症

#飲食重訓好重要

#蕭醫師也有營養師執照喔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什麼!長期頭痛和感冒有關?



周小姐(化名),於110/2/20就診,主訴為頭痛頭暈長達一年,不舒服時從前額暈痛至後腦勺,有時需服用止痛藥,其他症狀包含晨起鼻涕鼻水,口苦,噁心感,腹脹,排便量少。

初診診脈後覺得脈象夾帶緊繃有力,便詢問工作性質為何;病人提到是從事公司助理,平時壓力相當大,經常在外奔波;於是結合以上所述,判斷為風寒束表,膽胃腑熱,並開立藥物,囑咐一週後回診。

第二次複診(110/2/28),病人提到這週頭痛頭暈症狀無發作,腹脹噁心感改善,排便改善為一天一次,蕭醫師便續開前次藥物,囑咐外出須加外套或圍巾,病人也回饋過去經常不多加衣服便在外奔波,因此隨著時間,頭痛、鼻過敏狀況越來越嚴重。

一般來說頭痛簡單分類為「原發性頭痛」與「次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包含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發性頭痛三大類;而次發性頭痛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狀(如中風、腦瘤等等),但其實影響頭痛因素相當多,例如濫用藥物、溫度變化、睡眠不足、感冒都可能引發頭痛。

以上述例子,病人長期頭痛、鼻過敏的病因為風寒未解,白話一點就是感冒沒有好,但一般大眾對於感冒的想法是短期的,7~14天就可以緩解的症狀;但以中醫角度來看,感冒可以是長期的,甚至長達數年都有可能,例如此病人可能是過去感冒沒有根治留下病尾,又經常在外吹風受冷,形成一種反覆性的感冒症狀,治療上只要解表散寒就可以改善這種頑固性頭痛,甚至連長期鼻過敏也能一併處理。因此光一個頭痛症狀,背後的病因有許多種,仍須交給醫師診斷才行喔!


#真澄中醫診所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冬天就不會中暑嗎? 從一則疲倦病案談起。

周先生(化名),28歲,從事藥廠業務工作,於110/1/26 前來就診,主訴經常疲倦超過一個月,有時盯著電腦或開會時,馬上陷入昏睡,甚至影響工作遭到長官責難,就算每天睡眠充足,隔天這樣情況依舊,伴隨口乾口渴,喜喝冷飲,且汗多頻尿多,口氣重。



四診後判斷為素體陽盛,又經常在外奔波,寒流的天氣加上進出溫暖的空間下,冷熱交替,且貪飲涼冷而鬱閉壯火,狀火食氣則疲倦欲眠,當下告知病人中暑了,即開立一週藥給病人。雖病人半信半疑,但仍接受診斷離去。經過三週後病人才回診,告知服用一週藥後疲倦、口渴、頻尿、口氣重皆明顯改善,原以為藥到病除,沒想到幾週後舊疾復發,便趕緊前來拿藥。


一般民眾對於中藥處理疲倦、虛勞觀念就是以進補方式,包括十全大補湯、羊肉爐、雞湯、雞精、營養食品等等,但以這病人來說,屬於壯火食氣,乃大熱之象,但主述卻是疲倦欲眠,若無四診合參,僅聽病人一言,妄自進補,往往是提油救火;中醫的整體觀包含著病人體質與飲食習慣、季節變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首重診斷,而非僅靠一句話就給藥,如有受疲倦所苦的病人,建議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喔!! 

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病案

作者:蕭博方

51歲王太太,在109/4/11因帶狀皰疹造成的脅肋、背、胸前搔癢、抽痛而前來就診,前兩週由其他院所醫師治療後症狀未改善,患處仍搔癢疼痛難入眠,伴隨口苦口乾、眠差、腹脹、排便不暢等症狀。

初診診斷後判斷為邪火侵襲膽胃二經,經服藥一週後癢痛減輕、腹脹、口苦、排便、睡眠也獲得改善;第二週服藥後癢痛及疤痕已全消,並囑咐酒醋及辛香料食物需減少食用。





一般帶狀皰疹的病因: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免疫力差而誘發的病毒感染。但這樣的說法會誤導大家去『進補』,導致感染症狀更加嚴重。

以中醫來說,同樣的帶狀皰疹造成的感染,會出現不同的證型,以案例來說,就是屬於邪火旺盛類型,治療上除了清下邪火外,還需搭配滋陰藥來減少再患帶狀皰疹的機會,也加快傷口的復原速度。

中醫的診斷永遠不是線性思考,不會只有一個答案、一個處方;因此蕭醫師建議有受帶狀皰疹所苦的病人,還是需要找專業中醫師諮詢喔!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中醫治療叢發性頭痛病案分享

作者:蕭博方

    張小姐(化名),49歲,初診主訴為鼻炎鼻涕長達一年,每週發作1~2次,症狀為鼻子酸澀、噴嚏、鼻涕鼻水出,不定時發作,因年近更年期,睡前容易潮熱汗出,過去病史為甲狀腺低下持續服藥中。
    按照病人病情敘述,可以想見病人病機可能會相當複雜,果然脈象訊號非常雜亂,當時蕭醫師先從心肺功能著手,先將鼻炎問題處理好,也先預告病人其病況並不容易處理。
初診主訴


    二診病人表示這週服藥無改善,噴嚏鼻水仍、頭痛一週出現兩次,睡前仍潮熱汗出;仔細追問,才知道病人症狀會從鼻樑酸澀、鼻涕鼻水出,接著出現疼痛從鼻樑蔓延至眼眶至額頭,嚴重時需服止痛藥緩解;這才瞭解比較像是叢發性頭痛的症狀;重新診脈,雜亂脈象中包含著澀滯有力,於是從瘀熱方面著手處理,接下來回診第一週症狀就從頭痛症狀減輕,恢復速度加快,疼痛範圍只侷限到鼻樑處且不需服用止痛藥,接著續服藥到完全不會頭痛、身熱也減退,整個療程大約一個月左右。
第二診時回饋無改善

處方調整後病情改善

持續守方,病情改善明顯


    後續思考病人血瘀病機,無外傷撞擊史、無開刀史,過去曾至神經內科檢查過無其他異常。詢問病人後才知道有家族地中海貧血,或許和其瘀熱頭痛有關;此外,此病案後續將會追蹤其甲狀腺低下數據是否有改善。

    叢發性頭痛比一般常見的偏頭痛盛行率來的低很多(約0.1%),且以男性、年齡20~40歲為多,以此病人性別年齡來看,的確不像是典型的叢發性頭痛容易發生的對象,這次初診病情詢問不夠透徹是蕭醫師需要反省的,此醫案也讓我想到恩師常說的:『有脈為病所,無脈為病所。』從複雜的脈象中,找到一條解病的道路是需要磨練的,蕭醫師也會持續鑽研醫理來幫助許多受頭痛所苦的病人。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一月開始蕭醫師在真澄中醫診所看診喔!!

 蕭醫師目前在真澄中醫診所服務,以下是門診表及停車資訊,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診所地址如下:
新竹市東區民權路169號(巨城對面)
電話:03-533-2833
https://goo.gl/maps/ni4B5XJgREBNspoa7
🌟門診表及停車資訊如下:









🚘巨城停車場資訊:https://reurl.cc/OqxLe9
巨城:
1.汽車計費方式:週一 ~ 週五:30元 / 每小時;週六 ~ 週日 & 例假日:60元 / 每小時
2.週一 ~ 週五:當日消費不限金額之發票,免費停車3小時。
3.週六 ~ 週日 & 例假日:當日消費200元 (含) 以上,免費停車3小時。
4.建議可停地下停車場,手扶梯至B1 左手邊出口為往診所方向。
5.機車全日免費(3000個停車位)

🚗其他停車資訊:
1.汽車:巷弄停車格、東大停車場
https://goo.gl/maps/a9b8mX6Ac8kHRXKm6
2.機車:診所騎樓臨停、周圍停車格
3.Ubike:YouBike 遠東巨城購物中心
https://goo.gl/maps/98zRHENZNMTYsNmq6